八正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三十七道品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八正道(巴利語:Ariyo aṭṭhagiko maggo,梵語:Ārya 'ṣṭāga mārga),佛教術語,也叫八支正道八支聖道或者八聖道,是指佛教徒修行達到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種方法和途徑,故又稱八船八筏。包括: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梵語「正」也有「圓、全面」的意思。一般都將八正道作為三十七道品之總結,並最後歸結為戒、定、慧三學

又可理解為八諦:見,念,語,行,受,治,意,定。

目錄

[隱藏]

[編輯] 內容

本文屬於佛教系列的一部份

基本教義

三法印 四聖諦 八正道

佛性 三寶 五蘊 涅槃 緣起
三無漏學 十二因緣

修行位階

菩薩 辟支佛 阿羅漢

阿那含 斯陀含 須陀洹

人物

釋迦牟尼 十大弟子 鳩摩羅什
龍樹 慧遠 菩提達摩 智顗
玄奘 蓮花生 惠能 虛雲 印光

宗派

大乘 小乘 上座部 藏傳 漢傳

佛教典籍

法華經 華嚴經 楞嚴經 楞伽經
心經 金剛經 地藏經 淨土經
大日經 維摩詰經 藥師經 壇經
阿含經 百喻經 涅槃經 圓覺經
大般若經 大智度論 成實論
瑜伽師地論

聖地

八聖地 四道場 漢地

相關內容

藝術 制度 歷史 音樂

維基主題:佛教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項內容:「正見解、正思想、正語言、正行為、正職業、正精進、正意念、正禪定。」八正道跟「戒、定、慧」的修行次序有所不 同,它以智慧開始,首先要有正確的見解和正確的思想,這就涉及到人們常說的「慧根」,在起修之前應該先有些許基礎,否則會障礙重重、不得要領;然後才屬於 持戒的範圍:語言、行為、謀生都要符合法律、合乎禮儀,這里語言擺在行為之前,可見謹防禍從口出十分重要;跟在大乘「六度」中一樣,「精進」貫穿修道的整 個過程;跟見解、思想比起來,意念屬於深層的心理範疇,處於思想產生之前的階段,前面粗淺的內容規範以後,才能做到控制深層的微細意識,如果能夠控制意 念,基本上就可以進入禪定了。從禪定中獲取的智慧,又可使前面的修行提高層次。因此八個環節是互相影響、相輔相成的。

[編輯] 正見

又作諦見。相對於妄想而言,指的是正確的佛理知見,特指具有佛說「為人悉檀」佛法的四諦知見,也就是佛教對於世間諦理與出世間第一義諦法義的如理如實智慧見地。

對四聖諦的智慧就是正見[1]。在八正道中,正見是最基礎的內容[2][3]

佛陀將見解分為三類:邪見[4]、有漏正見[5]、無漏正見[6]

在《巴利大藏經》中,舍利弗尊者開示了獲得正見的十六種方法。分別為:道德、食、苦、十二緣起支、漏。

  • 道德:指分辨善、惡、善根、惡根[7]。其中不善為十種不善業道,也稱「十惡」(殺生、不與而取、邪淫、妄語、兩舌、粗惡語、綺語、慳貪、嗔恚、邪見),而不善根也稱「三毒」(貪、嗔、癡)。
  • 食:指作為強大助緣以維持(其他法)之法。[8]
  • 苦:是了知聖諦
  • 十二緣起支:逆向按十二因緣法分別了知其本身、集、滅、道。
  • 漏:其方法為「知漏、知漏之集、知漏之滅、知達漏滅之道」。[9],原意為從膿瘡流出來的膿,也代表已發酵許久的酒,它們流到最高的生存地或因為它們流到更換種姓[10]。「漏」集是「無明」;而「無明」集是「漏」,它們互為因果

佛陀在談到如何證得索答般那果(舊譯須陀洹果)時開示了四種方法,這種方法同樣可於獲得正見。其中包括: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11]。「法隨法行」,是指按佛法修行[12]

[編輯] 正思惟

又作正志、諦念,包括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13],其中思惟可分為三種:邪思惟[14]、漏正思惟[15]、無漏正思惟[16]

正思惟指正確思惟,以引導生如理如實的智慧。特指離開世俗的錯悟分別,離開邪妄迷謬,而作佛教的純真的智慧思索,即指聞、思、修、證的第二階段。

  • 出離,是指遠離貪業。
  • 無恚,指滅除嗔怒,生起慈心[17]
  • 無害,是指滅除殘忍,生起悲心[18]

[編輯] 正語

又作正言、諦語。指純正淨善的語言,合乎佛法的言論。也就是不妄語(說謊,五戒之一)、不慢語、不惡語、不謗語、不綺語、不暴語,遠離一切戲論[19]

正語的特徵為,適時、真實、柔和、有益、慈愛而語[20]。佛陀宣稱需要考慮三個要素決定其是否說:話語是否真實、是否對聽眾有益、是否為聽眾所喜愛[21][22]

此外,佛陀在其他經典裏列舉了佛教修行者應避免的兩類話題和應談論的十種話題。其中應當避免的兩類話題為:無益徒勞之論[23]和諍論[24]。而應當談論的十種話題包括:少欲、知足、遠離、離縛、精進、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25]

[編輯] 正業

參見:五戒

又作正行、諦行。指正當的合乎佛教的活動、行為、工作。也就是不殺生(五戒之一)、不偷盜(五戒之一)、不邪淫(五戒之一),不作一切惡行[26]

[編輯] 正命

又作諦受。指正當的謀生手段,即按佛教的標準謀求衣食住行的必需品,遠離一切不正當的職業[27]。於《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中,佛有清楚的開示,對於修行人應該如何過著正業正命的生活方式有著清楚的說明。謀生手段分類為三種:即邪命、有漏正命、無漏正命[28]

[編輯] 正精進

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治。謂正確的努力,止惡修善、去惡從善,自覺努力。令未生之惡心不生,已生者令斷;使未生之善心生起,已生的善心臻於完善[29]

和精進相反的心所是昏沉和睡眠。昏沉是心的軟弱或沉重,睡眠是心所沉滯的狀態。和正精進相反的是邪精進,為不善心裡的心所[30]

[編輯] 正念

參見:四念住內觀

又作諦意,正念就是指四念住,即隨念於身、受、心、法四種所緣[31]。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由聞熏正見離開妄想起始,進而思惟修行正法,除去不如實不如理的妄想分別,精進正行努力不懈,憶持正法,明記佛法,念念不忘進修佛教真理[32]。四念住意即在今生證悟阿拉漢果(舊譯阿羅漢果),或尚有餘則證不還位,能證悟阿那嘎彌果(舊譯阿那含果)[33]

[編輯] 正定

又作禪法諦定,有別於外教法的禪定修證,而特別要求佛弟子對佛法要有堅定不疑的定見見諦。指經由以上的階段修學佛法,而發起了正念定見,對於如實如理佛法決定不疑,而正身端作,專心一志,身心寂靜,深入一心,精進禪法與禪定的修證[34]

正定是指四種色界禪那,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35]

[編輯] 參考文獻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佛學大辭典/八正道

http://zh.wikisource.org/wiki/佛學大辭典/八正道

1.     ^ 巴利大藏經·長部》(卷22 《大念處經》):「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為正見。」

2.     ^ 巴利大藏經·相應部》(卷45):「諸比庫!隨明於有智者則生正見,有正見則生正思惟,有正思惟則生正語,有正語則生正業,有正業則生正命,有正命則生正精進,有正精進則生正念,有正念則生正定。」

3.     ^ 巴利大藏經·中部》(卷117):「然,諸比庫!須先行正見。」

4.     ^ 巴利大藏經·中部》(卷117):「無施,無供養,無犧牲,無諸善行、惡行業之異熟果,無此世,無他世,無母,無父,無諸化生之有情,於世無諸沙門、婆羅門之正至、正行、自通達、證知此世、他世已而宣說。諸比庫!此為邪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