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業頌印順導師撰

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

戒以淨身口,定以淨塵欲,慧以淨知見,三學次第淨。

貪淨三昧水,嗔淨悲願風,痴淨般若火,性地本來淨。

無邊染業淨,一切淨行集,即此淨心行,莊嚴極樂國。

                                                                                                                  

淨業頌講記          慧瑩法師主講

《淨業頌》是我的師父印順導師撰寫的,文字雖然很短,總共十六句,即四個頌,每個頌四句,一共只有八十個字,但內容很重要,我覺得它可以包含了全部佛法要義,而且我想借講述《淨業頌》......講記續文(版面有限 點連結 誦讀善法)

讀文摘要^^

借著《淨業頌》的啟示,可以得到受用佛法。佛法是要受用的,不是聽過就算,也不是念誦一下就算,是應當領會後,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才有意思。我希望大家背熟《淨業頌》,同時能受用,這就是最可喜的事。
一提到淨業就想到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想法是不完全對 的,不是只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才是淨業,其實淨業的範圍是很廣闊的,就算專門講淨土的《小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十六觀經》這淨土三經,也 不是教人只念一句阿彌陀佛就算是淨業,不過後來的大德們,弘揚淨土宗,為了吸引那些貪容易,貪享受的人,就說西方極樂世界是很豪華,很安樂,只要念一句阿 彌陀佛就可往生了,非常容易。這是很吸引人的,很多人聽後,覺得不用聽經讀經那樣辛苦了,只念阿彌陀佛就夠了。
其實依淨土三經來講,也不是這樣容易,中國佛教晚課念誦的《阿彌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不是用少少的善根因緣,就可以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換一句話來說,是要很多的善根,很多的福德因緣,才能生到極樂國。如果廢棄了這句話,甚麼善根都`不種,甚麼福德都不修,甚麼戒定慧的因緣都廢棄,這就太可惜了,廣大的佛法也廢棄了。其實《彌陀經》是要大家多修善根福德因緣,大家千萬不要以為臨終十念就 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那麼簡單,經裡還說:『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其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 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無量壽經》說:『欲生彼國,當修三福』。要想求生阿彌陀 佛的淨土,就要修三福。三福行就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行住坐臥都要規規矩矩);三 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還要導利眾生)。」這三福行已經包括很多工作了,這些都謂之淨業。所以如果講淨業,就想到往生淨土很容易, 這就想錯了,如果為了貪容易,貪極樂世界有很好享受,我敢說,這人未懂得淨業的真義。
淨是清淨的意思,也包含安靜,如果不安靜,也是不清淨 的。因為我們大聲講話,散心雜話,空氣也會污染,環境也不清潔,不但自己心散亂,還會擾亂別人的心,所以我勸大家經常都要安靜,最好盡量少講話,即使要講 話,也要盡量低聲,一個人同另一個人講話,小聲講已經能聽到,如果阿甲大聲講,阿乙也跟著大聲,就會像傳染病,互相影響,就會把一個很清淨的佛堂,變成一 個墟鎮了。所以我勸大家要靜,我們學佛人要特別留心,世人不懂很難怪,我們學佛人,要注意身心清淨,先學習口清淨,包含安靜。
「淨」字還有善的意思,「淨業」可以叫善業,最淨的是無漏業,空的意思,就是最清淨,最乾淨。
希望大家能學到身心清淨,內外清淨;那樣的話,不但自己有很大的受用,而且整個環境都會因你的淨而變成淨土。如果人人都學淨,就可以轉娑婆為極樂,轉穢土成淨土。
我們佛教徒,很熟悉的一些偈語,都是講淨業的,不過很多人都是口念口過,不知其中的重要性,更不知依著去實踐,這就很可惜了。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首偈語,大家都耳熟能詳,隨口都能背得出,但有沒有留心,它的內容是說甚麼?有沒有依著來做?
釋 迦佛開始說法教五比丘,沒有說戒,佛成道十二年,出家弟子很多,佛都沒說戒,弟子們的秩序、規矩、戒行都非常端正,只知精進修行。沒人犯戒就不用設戒了。 十二年後,出家的人比較複雜,行為上每犯錯失,才開始說戒,但不是一下子說很多條戒,而是隨犯隨制。佛成道的頭十二年,就以這四句為戒,簡單得很。   
『諸惡莫作』,包括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全部都不作。「眾善奉行」,要做的都是善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身口意都善,就不會犯戒。「自淨其意」,是自己清淨自己的意業,身口意都淨了,自然就規規矩矩,身不會做錯,口不會講錯,這四句就是戒。

我們常念的懺悔文:『我昔所作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這也是教我們止惡行善,不過大家也是口念口過。懺悔,不是口念 就算,很多人時常去拜懺,今天拜大悲懺,明天拜淨土懺,後天又去拜梁皇懺。其實「懺悔」二字最重要是反省,要自己覺得自己有甚麼缺點,某一種過失,真是不 應該做,痛下決心以後一定要改過,要戒除這種壞習氣,一定要學好。
懺悔文實在是非常好的,自己去追究自己,為何有罪過?原來我們往昔,無始劫以來,都有造惡業,身有殺盜淫,口有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心意裡有貪嗔痴這些不良的心理習慣,身口意都有過失,對人有不好的影響,這些就謂之惡業。          
為何我們會造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由無始以來,我 們的內心,有貪愛,有欲求,有渴愛,有這種心就叫貪。嗔恨是因一句話,或一點誤會,就一輩子都嗔恨別人,含恨於心,就叫嗔恨。痴是糊糊塗塗,非因計因,非果計果,善惡不分,邪正莫辨,不明道理,顛顛倒倒,就是愚痴。因為無始以來都有貪、嗔、痴、我慢、嫉妒、邪見等根本煩惱在內心之中、就會推動身口意造惡 業。反思我們的身為何會有惡行?口為何會有惡言?都是由內心的發動機來推動的。一輛汽車,一架飛機,如沒有發動機是不會起動的。貪嗔痴就是我們內心的發動機,推動我們的身體、語言,去做對人有損的動作。如果我們的意識,沒經過一番的構想、作意,那身和口都是不動的。通過意的推動,身口才動,意識裡有貪嗔 痴,就推動身口意的活動,所以是「從身語意之所生」,我們懂得追究那些惡業之所由來,就應該知道降伏貪嗔痴了。

基督教講人人都有原罪,有原罪去求上帝赦免,求上帝救贖。我們佛教不這樣講,而是講無始以來有貪嗔痴、無明、煩惱等,我們求誰救贖呢?是求上帝嗎?不是啊,要求自己,靠修戒定慧來救贖,戒定慧是要自己修的,這就實際得多了,求人不如求己,依賴他力是靠不住的。
我們肯修戒定慧,就不會起貪嗔痴,就不會作身語意的惡 業,所以七佛通戒偈裡的「自淨其意」,是最重要的,自己要時常反省,反觀自己的念頭。眾生都是心猿意馬,妄想紛飛,甚難克制;最好修四正勤,就是「未生惡 要令它不生,已生惡要令它制止,未生善要令它生起,已生善要令它增長。」我們要依四正勤去反省自己的意念,禪宗講要照顧話頭,意思是不讓它生妄想,這樣自然就身語意三業都清淨了。
上面的兩首偈語,都是講淨業的,讀懺悔文,就知道罪業從哪裡來,也就知道改惡行善了,能改掉惡行,專門行善,顯然就是淨業。
我們念經,念佛都不要只是口念,有些人很糊塗,把「念」 字加上個「口」字傍,其實「念」字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就是說「念」要心現前,正念現前謂之「念」。念佛,佛現前;念法,法現前;念三寶,三寶現前,念茲在茲,念念不忘。我們念經,念偈頌,念佛,都應如理思維,依著經義的指引去修行,這才叫「念」,不是口念,而是心念。
「業」是一種活動,一種行動。印順導師撰寫的《成佛之 道》,由淺至深,每一章都有講到淨業。《成佛之道》分五乘共法章、三乘共法章、大乘不共法章,如果在西藏的《菩提道次第廣論》裡,就分下士道、中士道、上 士道,意思是一樣的。五乘共法章是講下士道,即人天乘;三乘共法章講中士道,主要講聲聞緣覺;大乘不共法章是講上士道,不分權實來講,大乘可以貫通一乘。
五乘共法章,主要是講人天乘法,教人修施戒定,修五戒十善。佛對一般人說法,不是逢人就教他修解脫行,了生死。一般人是不想了生死,不想超出三界的,他們只是想自己的福報好一些,希望來生比今生好。
所以佛為了這類根機的人,只好教他們修布施、持戒。修持 戒是很穩當的(不殺盜淫妄酒),頌文「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最好依著人身而直向佛道,持戒就能保持人身,有人身才可以修行。佛還教他們修布施,例如 供養三寶、父母、長輩,以及救濟貧病等,可以增福。如果有些人想生到色界那些較高級的天,就要修定了,有定幫助善行更好。
佛陀教一般人修布施、持戒、修定,就叫三福行,也叫端正行。一般世間人,是用「增上生心」來修。聲聞、緣覺、菩薩,也修施戒定,但用心不同,動機不同。
三乘共法章,即是中士道,主要講聲聞緣覺人,他們修戒定慧而成阿羅漢、辟支佛。他們修行的動機,是用「出離心」去修,志在出三界,了生死,得解脫。解脫行 的要目是修戒,修定,修慧,主要是修止觀,如觀無常,觀苦,觀空,觀無我,由這樣觀,他們就會厭三界,滅貪嗔痴三毒。三毒又名三不善根,是一切不善的根 本,必須斷滅。所以滅三毒,向涅槃,是三乘共通的清淨業。
為何叫「共法」?五乘共法,是人天善行,聲聞、緣覺、菩 薩都要有的。二乘修戒定慧,斷煩惱,大乘也要修,所以是「共法」,是共通三乘的。至於大乘,是「不共法」,是不共人天乘,不共二乘的,唯獨大乘所特有的; 因為大乘悲心大,志願高,要修行無量劫,以究竟成佛為目的,非人天二乘所能企及。
大乘不共法章,菩薩所修的戒定慧,也是淨業,是高級的淨業。他們是以菩提心為動機,依三心而修六度萬行,志在成佛。三心是菩提心、大悲心和性空慧。菩 提心為根本,大悲心為上首,空慧是方便。這種淨是甚深廣大的清淨,比較人天、二乘,殊勝得多。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如果沒有性空慧帶領著,就不能得到波羅 密多。所謂『五度如盲,般若為導』;有菩提心、大悲心,還必 要加上性空慧,不住相而修,才可以到達圓滿,所以般若慧是最重要的,修般若空慧才是徹底的淨,徹底的淨即是空。例如要把一間房子清潔得很乾淨,一定要把所 有的東西搬空,才能搞得很乾淨,如果剩下少少東西,房子不空,就不能搞得徹底乾淨了。
我們要身心清淨,就要有般若空慧,才得徹底清淨。雖修布 施、持戒等,如果沒有般若空慧,那些布施等福都變成有漏福,不夠清淨,如果有般若空慧帶領,就能徹底清淨了。菩薩之所以能夠六度萬行圓滿,在乎徹底清淨, 就是要修空慧,要空除一切的執著,空除一切的邪見,徹見一切法畢竟空,般若真智才會現前。
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般若將入畢竟空,
諸戲論』。當修般若,將要成功的時候,即入畢竟空,甚麼戲論都沒有了,甚麼概念都沒有了,凡有,都是戲論相。菩薩修般若,就能絶諸戲論,但又不會沉空滯寂。這是一種極清淨的空慧。
菩薩為何能從空出假,廣度眾生呢?因為他們有大悲願力, 更依般若空慧做先導,而修一切善法,廣度眾生;雖度眾生而不住眾生相,如《金剛經》所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菩薩修一切善法,是 以無所住心而修,明知道眾生是空的,但要度眾生,雖然度眾生,但不住眾生相;雖然修一切善法,而不住相。做到三輪體空,如布施,沒有能施之我,沒有受布施 之人,中間也沒有布施之物,無論修哪一種行,都是三輪體空,完全不住相。所謂離四相,百非;一切相都離了,這種叫「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菩薩從空出假,能起無邊方便,所以能夠莊嚴淨土,成熟眾生,這就清淨極了,而且是莊嚴的清淨。
佛法,從淺至深,由不圓滿講到圓滿,都是講淨業;由五乘到三乘、大乘乃至一乘,是層層升進,層層清淨增上,我們做到身心精進,身清淨,心清淨,智慧清淨,行為清淨,一切的一切徹徹底底做到至極清淨,這就叫修行,就叫學佛,所以「淨業」二字包含整個佛法。
《淨業頌》講:【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我們想想,「淨」是不是包括無量義?佛法是不是以淨為根本?
我們這裡掛的對聯也是淨業聯:『依般若深觀緣起性空為基礎,持法華長養一乘信願趣菩提』。這是最根本的清淨,也是最圓滿的清淨。我們用心深入地思維一下這對聯,就可知道,依般若法門,要深入觀察,一切法是因緣所起,眾緣所生,無實性,無自性,就是性空。我們這樣來觀每一法,就可以觀到一切法空,這是我們淨的基礎,就是學佛的基礎,這是樸素的淨。
法華經》講,本師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修無量無邊阿僧祗劫, 積集無量無邊功德,至於成佛,要我們人人都坐大白牛車直到寶所。我們要依《法華經》的啟示來長養一乘的信心願力。不是口頭上講我很信三寶,我發願成佛就夠 了,信心願力是要培養的。我們讀了《法華經》,要體會釋迦本師對我們的大恩大德,反復思維,就會生大慚愧,發大精進,發深信心,立大誓願。當我們的一乘信 心加深了,菩提願堅固了,就能一心一意,無量無邊劫都不厭倦,經過多少險難,也不驚不怖,就會一直向著無上究竟菩提直進了。所以這對也是淨業聯,上聯是基礎的清淨,是樸素的清淨,下聯是莊嚴的清淨,圓滿的清淨。
這一淨業聯,也包括了整個佛法的信、解、行、證;有信心,有理解,有修行,有證果。《淨業頌》和《成佛之道》都包括信、解、行、證。
引用印順導師所講的『淨心第一,利他為上』這兩句話;「淨心第一」就是清淨,最清淨的是般若慧,通達一切法性空,但又不要墮於空,勿以為甚麼都不必做;菩薩要從空出假,廣利眾生;所以「利他為上」,即是以利益眾生為至上,這是莊嚴的清淨。
《妙雲集》裡有一本《淨土與禪》,其中第一篇就是淨土新 論,不是很長,裡面說;「聖者的淨,不是普通人的淨。」起碼是阿羅漢、辟支佛、初地以上的大菩薩才稱為聖者,這裡講的聖者,應該是大乘聖者。這些聖者的淨,不是淨那麼簡單,包括真、善、美,即真淨、善淨、美淨,每一樣都是淨的。
真,是約知識方面來講,知識是見解和認識。菩薩一定要通 達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性空),能通達一切法性空,即是見真理,見諸法實相,這就是真。能見真理,一定是遠離二邊,不會落於任何一邊,不著一切見,遠離一 切執著,遠離一切戲論,這是最清淨的「真淨」。如果能見一切法性空,那個人一定不會有惡行,身語意都是清淨的。
善,是講道德行為的方面,換句話說,是意志方面,是道德、善行的意志,必定是身善、口善、意善,一切活動都是善的,遠離一切惡行,所修的全是善行,這就是「眾善奉行」,即是「善淨」。善可用「淨」字代表,善即是淨,如果是惡的,就是不淨。
美的方面呢,菩薩雖然是徹悟一切法性空,但他們不會沉空滯寂。聲 聞人證到空,就會入涅槃,他們沒興趣度眾生,沒興趣莊嚴淨土。菩薩不會像聲聞人那樣沉滯在空寂裡,他們也證悟一切法性空,本來是很自在的,但見到眾生執 有,不知何謂空,看見好的東西就貪愛,貪取不了就生嗔恨,很多痛苦,就隨之而來。菩薩為了憐憫眾生起見,發起大悲心,從空出假去度眾生,拔眾生苦。
本來美的方面是屬於感情的,但菩薩的感情,不是一般人的 感情。一般人的感情落在自私一面,對父母、兄弟、姊妹、朋友和有關系的人,就有感情。而菩薩的感情則是擴大到寬廣無邊,能涵蓋一切眾生,是大慈大悲,運用 來利益一切眾生;與一般人那種私心感情,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菩薩的理智是高到極點,能通達一切法性空。菩薩的慈悲既已大到極點,能普利一切眾生,以救 濟一切眾生為己任。所以菩薩必定是悲智雙運,大慈悲中有大智慧,大智慧中有大慈悲。這慈悲是屬於清淨的感情,純潔的感情,不是凡夫那種染污的感情可比。
凡夫要有關系,才生出感情(同情),是染污的,有漏的;菩薩的感情是無漏的,是大慈大悲,所以菩薩必定是以智化情,情智均衡,悲智雙運,既不會像凡夫那樣,落於自私的感情,也不會像聲聞人那樣,落於偏空的理智。菩薩是不偏於理智,也不偏於感情的。
菩薩是經常以大慈悲心,運用種種善巧方便來救濟眾生,利益眾生。菩薩這種大行,就會建設成一個很和諧,很歡悅,很莊嚴的世界,這是屬於「美淨」,即是美的淨,屬於藝術性、美化性、合理性,這就形成莊嚴優美的淨土了。大家都學菩薩,就會轉穢土成淨土。   
總括來講,小乘人講淨,特別重視身心的淨化,即身行、意 行的淨化;大乘把那種淨化,擴闊到無限,擴闊到淨化整個世界,菩薩的志願是淨化無量無邊世界。無論大小乘,佛法的共同點是淨化人心,提升人性。小乘的清淨,著重離垢,證無漏,所以多觀空,著重否定方面,志在對治煩惱雜染。而大乘特別重視智慧和慈悲,雙管齊下,著重積極性方面,廣修無量功德莊嚴。
前面講了「淨業」的大意,也等於講了【佛門無量義,一以 淨為本】《淨業頌》的第一頌是:【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經常聽經的人就知道【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這兩句是根據 《維摩經》佛國品的內容而來。我在本會也從頭至尾講過兩三次《維摩經》,本會的菩薩應該是很熟悉的了。佛國品的經文,正顯示淨土的因果關系,也可以說整本 《維摩經》都是講淨土,但不是講方便道的淨土,而是講正常道的淨土。
佛法之中甚深甚廣的義理,完全可以用一個「淨」字做基 本,「淨」字有很多層意義,有清淨、潔淨、白淨、純淨、真淨、善淨、美淨、莊嚴淨、光明淨、圓滿淨。這些淨,全部包括在整個佛法裡,完全可以在佛法中融攝 無遺,也在佛法中發揮盡致,所以學佛的人,依佛法修行,可以成就最極圓滿的清淨,故云:【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本】。這兩句話很切實,很合理,一點也沒誇 大,或者我還未能盡量發揮得徹底。
我現引用《維摩經》的一段經文來講明淨因感得淨果的關系,《維摩經》全名叫《維摩詰所說經》,這本經雖然有佛說,有其他人說,但主要是以維摩詰所說為主,他說的話最多。維摩詰譯成中文是「淨名」,又名「無垢稱」。他的名字是清淨的,一定有清淨功德,才得到清淨的美名。
【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即是說眾生淨是由心淨得來;國土淨也是要依心淨得來。
《維 摩經》第一品佛國品講,有位長者子,叫寶積,帶著五百位朋友,都是長者子,都是發了菩提心,當大眾齊集之後,寶積就讚佛,說了一首很長的偈頌,然後請佛同 他們講菩薩淨土之行,怎樣才得到國土清淨。釋迦佛回答說:『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寶積和五百長者子就用心聽,釋迦佛說:『寶 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
這意思是說,要修淨土,應去哪裡求呢?眾生之類就是菩薩的淨土,離開眾生就沒有淨土。所以菩薩都重視利樂眾生的,不是重視自己。接下來的幾句是講隨眾生甚麼根性,就怎樣去教化眾生。
佛解釋為何要重視眾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 饒益諸眾生故』。菩薩取淨土,是為饒益眾生,不是為自己。『譬喻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有人想建房子,在空地上,就 能「隨意無礙」,如果想起空中樓閣,是「終不能成」的。也就是說,離開眾生就不可以找淨土;要建設淨土,即要教化眾生。
『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 空也』。這是總結。『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直心、深心、菩提心」這三心其實是講依三心行六度,只是文字不同,意思是相同的,要想得淨土,要修直心,要修深心,要修菩提心。其實直心與性空慧是相同的,如果一個人能通達一切法性空,見諸法實相,一定不會諂曲。
「直心是道場」,這個「直心」是有淺有深的,而且是很重 要的,淺的直心是說學佛人不應該諂曲,應該要坦白、忠誠;深的直心是要通達一切法性空。這裡所講的直心,主要是講般若空慧,這就是菩薩的淨土之因;成佛的 時候,不諂曲的眾生來生其國就是果。這個淨土,沒有諂曲的眾生,人人都是質直的,最質直的即是空,即是淨。
深心」即是大悲心,因為菩薩憐憫眾生,有救拔眾生的心,有廣大利益眾生的心。深即包括廣,菩薩廣大利益眾生,憐憫眾生的心,無限的深切,又深遠。
三心裡就有大悲心,菩薩以大悲故,施設種種善巧方便來救拔眾生,積集無邊功德,所以當他成佛時,就有『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必要發菩提心,堅定成佛的志願,『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
這三心是最主要的,下文是分別詳說:『眾生之類是菩薩淨土』,這句最重要,菩薩一定要在利益眾生方面建設淨土,決不是為自己。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這都是講因果關系,持戒主要是行十善。
『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眾生來生其國』。修忍辱可感得莊嚴美麗的果報,菩薩成佛時,其佛國土中的眾生,人人都是具足三十二相的,人人都有莊嚴相好。修忍辱的人,自然慈眉善目,不用化妝也很美麗
『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 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聚眾生來生其國』。「正定聚」是現證法性空,即是入聖者之流, 有大乘正見,才能入正定聚。物以類聚,菩薩因中修般若空慧,到成佛時,全國的人都成就般若空慧,全都是正定聚的眾生(具大乘正見的菩薩)。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眾生淨,當然就說法淨,不用講剛强的話語了。
舍利弗說:『我見此土邱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當時梵王就說:『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那些大菩薩就能見到佛土清淨了)。
『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如果你們 的心夠清淨,就會見到這個世界全部是功德莊嚴的。你們不見,是因為你們的福德淺,業障重,只能見到這種惡濁的世界,讓你們知道厭娑婆,修淨行,這才可以改 變眾生的業力。眾生的業力改變了,可以感得清淨的國土,所以【心淨國土淨,心淨眾生淨】。我們要從心改起。
佛教不是唯心的,為何從心改起呢?佛教雖然不是講唯心,也不是講唯物,但承認心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所以要從心改造起。
第二個頌文是:【戒以淨身口,定以淨塵欲,慧以淨知見,三學次第淨。】這是講戒定慧三學。




待續~~~


❤感恩引用^^❤若有版權或侵權,懇請告知刪除❤感恩感恩❤http://www.buddhismmiufa.org.hk/buddhism/special/clean.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慧幸福〥房地買賣 的頭像
    慧幸福〥房地買賣

    慧幸福房地0986-188-177永慶不動產•房屋土地買賣•免費廣告•全省聯賣成交最快

    慧幸福〥房地買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