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7 10:32)
記者謝禮仲/桃園報導‧攝影
台北的觀音山據說不是因為外型像觀音而得名,相關報導請見〈你錯了!「觀音山」不是因為形狀像觀音菩薩〉(http://www.nownews.com/2010/01/11/153-2556791.htm),不過,桃園的觀音鄉可真是因為觀音而叫觀音!念起來挺像繞口令?
話說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桃園觀音還僅是個墾戶初入之地,某一日,農家傭工辛勞工作一天後返家,經過溪邊,見一酷似觀音佛祖的天然石塊,遂攜回以「石觀音」供奉。
時光飛逝,27年後另外一個「某一日」,白沙墩居民受神靈指示當年發現石像處有湧泉可治病,竟果真適時救治了塘背廖家婦人,這座原名「福龍寺」的觀音廟便因而改名成今日的「甘泉寺」,成為該地的信仰中心,觀音鄉名也源自這尊石觀音。
改建後的大廟矗立,道路為之繞行兩側,大廟隔馬路東側的「甘泉亭」,周邊榕樹群綠蔭遮日,幽靜清涼,亭內觀音塑像後方即可見該湧泉,遊人亦可由觀音塑像寶瓶中接取甘泉飲之。
↑當年治癒鄉民的湧泉所在,成了「甘泉寺」,不知多久後,又在街上蓋了比這間更大的「大甘泉寺」。(攝影/記者謝禮仲)
寺廟西南邊的仁愛路,磚拱迴廊、洗石子紋飾立面的街屋,保守著僅存的昔日老街樣貌。燕子築巢廊下,不時看見成鳥輕盈穿梭,聽見幼鳥呢喃索食,就在百年經營的「廣生藥局」前駐足,便令人失了神地跌入悠然古趣中。
習慣地認為客家人大多居住在靠山的地區,然而,桃園觀音,卻是一個濱海的客家聚落,保有為數眾多的合院古厝,與隔鄰的新屋連成一氣,錯落於廣闊的田園與陂塘間。
↑觀音還有一條頗有味道的老街。(攝影/記者謝禮仲)
循全台第二高的白沙岬燈塔走去,從老街古意、稻田豐饒的印象,隨即轉變成海濱沙地或蒼茫、或蕭索的另樣景致,漫步觀音鄉治所在,別有一番情調。
客家聚落表徵的宗祠與合院,在甘泉寺西南邊的田野間,可以輕鬆尋得。取道甘泉寺前的信義路或老街仁愛路往外漫步,兩條街之間的野地,居民的牛隻放 牧其間,黃頭鷺繞著小牛覓食,大花咸豐草的小白花鋪陳路邊,一派悠閒野趣。信義路旁有兩座古厝,修車廠旁的磚造古厝,造型異於慣見合院而顯特殊;隔鄰數步 之遙的東海堂則是傳統合院形式。
↑稍稍離開街區,就是令人舒坦的田園情調。(攝影/記者謝禮仲)
更往西南邊跨越台15省道進入以廖姓住民堂號武威堂為名的武威社區,風水池後的「廖氏家祠」莊嚴地矗立田園間,更從古至今牽繫、見證著客家團結的 精神表徵。全棟仿木構的建築細節,舉凡斗拱、吊筒、雀替等的紋飾雕工依然細膩講究,麻雀燕子廳堂間穿梭進出鳴叫呢喃,越顯家祠的氛圍。
廖氏家祠東邊「桃89鄉道」上,還可在綠油油的稻田間望見傳統客家合院「紫霞其室」,如此優美的文字也是客家著重詩文教化的優良傳統,讓愛好古蹟文化的人們,得以在觀音、新屋的客家聚落間,遊逛於於典雅樸實的氛圍,流連忘返。
↑觀音是少數濱海的客家聚落,如「紫霞其室」的合院為數不少。(攝影/記者謝禮仲)
從甘泉寺正前方的中興路直行,不久便可在海岸林間看見巍峨聳立的「白沙岬燈塔」,這座全台第二高的燈塔,可惜並不對外開放。
再往前走,慈眉善目的觀音塑像,同燈塔般潔白高聳地立於海濱,外面就是觀音海水浴場,雖然目前暫時沒有營運,但仍可進入觀賞海天景色與濱海沙丘、植物的多樣風貌。
海濱沙地邊,馬鞍藤的紫色小花已經綻放在厚厚油亮的綠葉間,格外鮮豔動人;走入海水浴場沙灘上,觀音溪出海口流水緩緩,隔岸防禦碉堡散置錯落,觀音塑像、白沙岬燈塔左右矗立,在生命力旺盛的海濱植物群中,彼此增益其堅韌與剛毅,讓人在尋常沙灘感受不同的風情。
↑觀音與燈塔,海濱守護平安的地標。(攝影/記者謝禮仲)
浴場旁除卻沙地植物外,旁邊的小聚落周邊,牽牛花、林投、黃槿和見證強勁風力的「風剪樹」,乃至往「桃38」等鄉道的「曠野」,沿路大片開放的大花咸豐草,都是鄉野間尋常卻動人的景色,其間的水塘、陂塘則是另一個自成格局的生態天地。
尚未進入熱門賞蓮賞花季節的此刻,觀音的恬澹與素淨,沒有過分的熱鬧與喧嚷,做為「假日輕旅行」的漫步區域,剛剛好!
*感恩引用^^若有版權或侵權,懇請告知刪除.感恩*http://www.nownews.com/2010/01/17/153-2559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