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若能修身養性,去惡向善,安於順逆現實,時刻處於不動絲毫非非之念的「明心似鏡、似光、似無」的境界,則離『返本還原,歸根復命』的境界已不為遠,這樣一切罪惡過失自然也就無蹤無影,命運自然歸於稱心如意,全吉無凶之境,這才是真正利人利己,有價值的行為。 「人若不能達到無心、明心之境,難免會被陰陽氣數所控制,若被陰陽氣數所控制,當然就有定數,但也只有凡夫俗子才有定數,極善之人命運束不了他,極惡之人命運也約束不了他。 六祖慧能禪師曾經說過:『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只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就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而引來身外的功名富貴。為人若不知反躬內省,從心而求,而只好高騖遠,祈求身外的名利,則就算用盡心機,也是雙頭皆空。」 人所以不能改過,只因為因循苟且誤了大事,若能發奮圖強,當機立斷,碰到小過像竹剌傷肉一般,速與拔除,犯上了大過如毒蛇咬指一般,速與斷指,不猶豫不等待,則如易經所言:「風雷增益」之象,風起雷動乾脆俐落,則改過遷善必可成功。
過從心生,也當從心上改,如斬毒樹先斷其根,則必枝葉盡落,就不必枝枝去剪,葉葉去摘。 凡是對人有益的就是善,只為自已的利益的就是惡。假如對人有益,即使打人罵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為了自已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別人,禮讓別人,也算是惡。」 所以為人處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則是假善。 人雖有親疏貴賤,智拙賢愚之分,但萬品同體都是同胞,誰都應該互相敬重,敬愛眾人也等於敬愛聖賢,能了解眾人的立場,即合聖賢之道,因為「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人人若能敬業樂群,安份守己,敬重別人,也珍重自己,即是代天行道,敬愛存心。 -了凡四訓佳句摘錄- |
- May 19 Tue 2009 22:28
-了凡四訓佳句摘錄-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