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 聖嚴師父

 繼上期聖嚴師父闡明「心五四運動」的實質精神與內涵後,本期師父又進一步說明其具體內容,以及實踐方法,希望將這項實驗的成果,陸續推廣到家庭、社區、校園,甚至全世界。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 安業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 該要

  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 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化、感動、感恩、 感謝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世紀的生活主張,不是一項新創的觀念,只是淡化了宗教色彩的名詞,而它的內容並沒有離開佛法 的心法,所以叫做「心五四」運動。這是怎麼來的?如前所述,「心五四」是為了實踐四種環保,而陸續推出的觀念或方法。 

 四種環保和佛法有什麼關係?事實上「心靈環保」的心就是佛法,而以「禮儀環保」來看,佛法是 講禮儀的,這就是戒律、威儀,持戒,守律儀是佛法的根本基礎。還有「生活環保」就是佛法生活化。所謂「自然環保」,以佛法來講,我們的身心是正報,我們所 處的世界環境是依報,依正二報就是我們自己的道場。用正報在依報中修道,所以我們必須要愛護環境,就像愛護我們自己的身體一樣。這四種環保的根本內涵都是 佛法。 

 「四安」就是「安心、安身、安家、安業」,我有一篇文章曾經在《人生雜誌》刊載過,同時也收 錄在《平安的人間》及《法鼓山的方向》這兩本小冊子裡,諸位可以參考閱讀。「安心」實際上就是「心靈環保」,「安身、安家、安業」是四種環保的具體實踐。 身和心是我們的正報,家和業是我們的依報,我們在依正兩種果報中的修行,叫做安業。 

 「四它」是處理、面對、因應我們所遇到的種種狀況時,要用智慧「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 下它」。這個方法非常實用,當我們遇到誘惑、威脅、危險、困擾而心生不安、恐懼,這個時候就「面對它」;當我們面對它時,這些不安、恐懼、瞋怒的現象自然 就會消失。當無法逃避時就「接受它」,然後「處理它」;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最後,不管是已經處理了,或暫時不能處理,找到辦法再來處理;或者永遠無法 處理,一定要「放下它」,不再有罣礙。若能如此,不論處於哪一種狀態,我們的心都能隨意自在。 

 「四要」的精神在於少欲知足而知足常樂。大部份的人因為欲望永無止盡而不斷地「想要」,但是 我們若再仔細想一想,事實上「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而且這還要看能不能要?該不該要?需要而不能要或不該要的,還可以要嗎?如果我們能夠釐清 「需要」與「想要」,然後再想一想「能不能要」、「該不該要」,就可以做出明智的抉擇了。我們有很多的煩惱、災難都是出於內心的「想要」,不能要的也要 了,不該要的也要了,結果為自己製造罪惡,為他人帶來苦難。這是因為未能領會少欲知足,與知足常樂的意義。 

 「四感」就是「感化、感動、感恩、感謝」。要感化誰呢?一般的人都想要感化他人,而我們則是 用正確的佛法觀念和方法來感化自己,轉變自己,再用慈悲的、智慧的行為來感動他人。然後感恩使我們成長的任何因緣,感謝一切使我們轉化自己、成長自己的機 會。如果我們善用「四感」,我們就不會對自己失望,不會對他人憤怒,也不會對現實的環境產生不平衡了。並且在幫助自己的同時,也能轉化他人及幫助他人了。 

 「四福」是「知福、惜福、培福、種福」。大多數的人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事實上,就算一切都沒 有了,還有一口呼吸,就是有大福報的人。事實上每一個活著的人,除了呼吸,還有其他很多東西、很多機會、很多因緣,那就更要「知福」了。我們既然有了福 澤、福報,就要懂得珍惜,不可以任意浪費。所謂浪費,就是揮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有形無形的資源,比如浪費我們的時間、體力、健康、財富,以及直接和間接的 各種因緣福報,不知善加運用於自利利人的活動中,這都是不惜福。有許多的人一餐飯吃掉幾萬元,或者一夕間玩掉幾萬元,而感到很滿意、很實惠,甚至以此自 豪。他們覺得這是用在自己身上,不是浪費掉,這種人不知道要布施做功德,不僅不惜福而且損福。要知道,福報是有限的,若不惜福,便是損福,福報很快就會用 光的。很多人常講「富貴不過三代」,原因就是子孫們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能夠惜福、知福,而且一味地損福,不久之後就無福了。 

 福報少的人要「培福」,沒有福報的人要「種福」。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須菩提尊者專門 向有錢的人托缽,因為他覺得窮人已經很窮了,再向他們托缽是非常殘忍的事。後來,佛知道了這件事,就說:「窮人已經沒有福了,你再不去向他們托缽,他們就 更沒有機會種福,以後福報也就更少了,你應該要去向他們托缽。」這是佛陀慈悲,教我們:沒有福的人要種福。 

 「四要、四感、四福」在《我為你祝福》這本小書裡有收集,《平安的人間》這本書裡也有「四 要」,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們把「心五四」運動稱之為「寃世紀的生活主張」;如果分開來講,「四安」稱為「提昇人品建立新秩序的主張」;「四它」是「解決人 生困境的主張」;「四要」是「面對煩惱安定人心的主張」;「四感」是「幫助自己成就他人的主張」;「四福」是「增進全人類福祉的主張」。這些主張是大家集 體創作的,是我們團體的主張,這表示我們大家是團結一致的,我一提出「心」五四運動,大眾立即響應,並提出落實在我們生活中的主張。 

「心五四」運動

是以精神啟蒙運動的生 活教育

來實踐大學院、大關 懷、大普化三大教育目標 

  「心五四」運動就是精神啟蒙運動,目標是佛法生活化,這就是生活教育。也許諸位會懷疑,將來我們的大學院教育是不是佛法生活化?答 案是肯定的,包括課程、校園的境教,都是朝向此一目標。今天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已在推動佛法生活化的教育,因為我們是以「實用為先」,而「實用為先」 就是人間化、人性化、生活化。 

 啟蒙是指心智的開發、觀念的轉變。如今社會上有許多人,因為心智有問題,觀念有問題,結果造 成自害害人。因此我們的「心五四」運動,是以精神啟蒙運動的生活教育,來實踐法鼓山所提倡的三大教育的目標,即大學院教育、大關懷教育、大普化教育,和推 動「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 

「心五四」運動

淡化宗教色彩,入世化 俗。

充實佛法精神,避免隨 世流俗。 

  由法鼓山僧俗四眾以禪修的方法及觀念,落實於日常生活,同時推廣到家庭、校園、社區、全世界。 

 如何推動「心五四」運動?一方面淡化宗教名相的色彩,入世化俗,另一方面,要充實佛法精神, 避免隨世流俗。一個佛教團體怎能淡化宗教色彩呢?佛法與宗教、哲學、科學,是不一不異的,具有其各種層面的功能,未必要受到宗教、哲學、科學的界定。佛法 就是佛法,因為某些宗教是講「創造神」的信仰,以及靈異現象的崇拜,而佛法是不講創造神的,關於靈異及神通,雖然佛經中也有介紹,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 至於中國的禪宗,更是不主張利用靈異及神通,來誘惑信眾,中國的禪宗是最人間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佛教。 

 所謂淡化宗教色彩,主要是指不以靈異現象及神通能力等神奇神秘經驗作為號召,強調不對於偶像 的崇拜,尤其以活人、靈物、靈力為偶像等。佛法的最高原則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非法非非法」、「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非佛法」。所以釋迦牟尼佛 說法四十九年,還一再地說:我講的都不是真實法,都是方便法,都是權巧法。因為所有文字、語言、理論、觀念、方法全部都是方便法,沒有真正的真實法,這叫 做佛法,如此就淡化了宗教信仰的色彩。此外,活人偶像、靈物偶像、靈力偶像,乃至思想的偶像都不崇拜,只有以「心五四」的方法幫助我們解除困境,這就不再 屬於宗教的範疇了。所以請大家不要擔心、害怕,以為淡化了宗教色彩,便會失去佛法原有的方向,我們還是要不斷地充實佛法的精神,在世間中影響世間,在世俗 中轉化世俗。我們不隨波逐流,相反地,要作中流砥柱,入世化俗。 

 「心五四」運動從何處著手?為了避免 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目前僧團和護法體系正在思考具體的實踐方案,例如先在某些地點設立示範區,然後再將實驗的成果推展到家庭、社區、校園,甚至於推廣到 全世界。(聖嚴師父對專職菩薩之精神講話,一九九九年九月七日於農禪寺齋堂,胡正中居士整理)法鼓雜誌 120期 1999/12/15 第2版


法 鼓山的行動方針-心五四運動




❤感恩引用^^❤若有版權或侵權,懇請告知刪除❤感恩感恩❤
http://www.ddm.org.tw/maze/120/2-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慧幸福〥房地買賣 的頭像
    慧幸福〥房地買賣

    慧幸福房地0986-188-177永慶不動產•房屋土地買賣•免費廣告•全省聯賣成交最快

    慧幸福〥房地買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