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租」轉「購」的不動產理財規劃
撰文者 / 窩雜誌編輯室
更新日期 / 2008-07-31 資料來源 / 租屋通


擁有自己的房子,在這裡養兒育女,是許多年輕夫妻們最大的心願。然而,隨著經濟景氣日趨低迷,物價、油價、房價、地價都在日漸飆高,這樣的心願似乎越來越讓人覺得遙不可及。不過,如果規劃得當,將手中僅有的資源進行妥善分配,雖然一時之間還得「寄人籬下」,相信在很快的時間內,就可以擁有一戶屬於自己與家人的安樂窩了。
333法則
以一個還沒有小孩的新婚雙薪家庭結構來說,假設先生是剛退伍的大專社會新鮮人,月薪從3.2萬起跳;太太較早出社會,現已有月薪3.3萬的穩定收入,兩人總收入就有6.5萬。以「333法則」來分配,2.3萬支付兩人的日常生活費(吃穿日用及娛樂),2.2萬支付房租、水電、稅金、保險費等開銷,另外有2萬元可以存下來。這時,2萬元可以透過較為積極的理財方式,購買定期定額共同基金之類的,一邊儲蓄、一邊賺利息。以每年只要至少5%的獲利,大約4年後,夫妻倆在收入開銷都不變的狀況下,至少可以存住約100萬的頭期款,可以用來購屋。
保守一點考量購屋標準
當然,4年之間的變化會是非常難以預料的。4年後,房貸利率可能會增加(假設有1%以上)、房價會上揚(同一生活圈內平均上漲約10%)、開銷會變大、加上通貨膨脹率,以及種種不可預期的政治經濟局勢變化;相對的,由於兩人的年資、工作表現、兼職或其他收益,收入也預估增加20%。這時,可以保守一點考量購屋標準,以頭期款100萬來計算,貸款成數在7~8成,可購屋的總價範圍約在380萬~450萬之間,這時,就可以根據總價帶,透過各房仲公司的網站搜尋機制,找尋合適的購屋區位與標的,並妥善掌握議價空間,選購合適的產品。
理財的「恆心」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裡,想要擁有「恆產」,靠的還是儲蓄理財的「恆心」;而人一旦沒有「恆產」,對生活也會沒有可以倚靠的「恆心」:無恆心則無恆產、無恆產則無恆心,成了一體兩面的概念。若是及早規劃自己的財務分配狀況,與另一半同心協力,時時勉勵彼此、時時檢視既有的成果,在擁有了人生第一戶屬於自己的不動產時,那種喜悅,會是非常難以形容的…。
全站熱搜